中国文明网 山东文明网
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发表时间: 2024-04-12 来源: 聊城日报

分享到: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相较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表述,更加凸显出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助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力引擎。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这一表述既深刻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密切联系,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乡村孕育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源头。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村是主要的活动区域,农民则是社会的主体成员,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农村为主要生存空间的乡村文化就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与创新,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赖以承载的场域正面临逐渐解构的境遇,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都将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其一,有助于乡村产业振兴。由于文化与经济有同构共生关系,因此相应的,乡村文化就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资源基础。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乡村利用文化要素成功发展经济的案例。例如云南省鹤庆县的一个白族村寨——新华村,依托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银器产业,成效显著。其二,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的文化振兴不是简单地靠各种“空间构建”或者“送戏下乡”等外在输入性的举措就能完成,更需要乡村固有的文化资源在新的社会语境中得以焕发新生。一方面,挖掘整理运用乡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与优秀因子,既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统领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另一方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技艺、歌谣、戏曲等要素,不仅可以为繁荣乡村文化提供资源养料,也可以让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其三,有助于乡村生态振兴。在传统文化浓郁的乡村,人地关系都比较和谐,自然生态也得到较好的保护。例如聊城市高唐县梁村镇孟庄村的龙凤古柏,传为汉柏,曾两次面临将被砍伐的命运,是孟庄村民全力保护才得以保留下来,而这正源于敬畏自然、爱护古木的优良传统。可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助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力引擎。我们发现,当前许多欠发达地区正是农耕文明底蕴深厚的地域,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产生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欠发达地区应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潜在优势,积极探索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实力的发展之路,使能够充分彰显农耕文明独特魅力的文化遗址以及民俗文化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实践一再表明,欠发达地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既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又避免走传统资源消耗型的老路,必须运用经济文化一定条件下互变、互动、互补的原理,树立文化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以文化力弥补物质力的不足。 

  (作者:王艳。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聊城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陈国政